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s)是分类学家用作新种描记的一组标本凭证,是构建新物种的物质基础。模式标本是科学界的共同财富,具有校阅查考、科学研究、工作总结、学术交流等作用。模式标本的数量是一个地区分类学研究积累的重要反映,数量越多,说明该地区的关注度和生物多样性越高,进而表明该区域是生物研究的热点地区,值得进一步加强保护。
由于历史的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方人在我国各地收集了海量的植物标本,并将标本运往当时发达国家的博物馆保存和研究。在这些标本中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新种,致使新种的模式标本多收藏在国外的博物馆和其他研究机构中,这使得我国研究者在后来开展植物考查和分类系统学研究时,需到国外去查阅标本、获取资料,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邛崃山脉中段和夹金山南麓的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地貌复杂,从亚热带到亚寒带均存在多种气候,且垂直变化明显,从而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1869年2月,先后有法国的传教士阿尔芒·戴维(Armand David),英国的园艺学者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中国植物学家俞德俊、曲桂龄、宋滋圃等人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宝兴县境内)采集过植物标本。经查阅文献和模式标本信息库,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宝兴县境内)采集的植物标本中先后发表了 212 个植物新种。
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根据《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四川省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四川省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实施细则》的指导开展了调查,在宝兴县共调查到174种地模植物。其中,分布在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21种,保护区外有53种。特别欣喜的是,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在保护区内发现了一个植物新种——宝兴黄花报春(Primula luteoflora X.F.Gao & W.B.Ju),为保护区地模植物增加了新的成员。这次调查收集的照片、标本和数据,可为从事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自然保护学的专业人员和有关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学生及自然爱好者了解和准确识别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地模植物提供帮助。